神拉著我們的手一步一步走

陈述:李煥庭

採訪:魏明霞

編輯:朱穎怡

一、初到聖經教會

1998年4月,因為我的律所亞洲業務的需要,我們全家就搬來了香港。我們到香港之後的第一個主日,就去了當時在尖沙咀YMCA時租會議室進行主日崇拜的香港聖經教會,這家教會是我們來香港之前我的香港同事推薦的。當時聚會的大多是生在內地、成長在臺灣、又從美國到香港的人,比如沈運申長老,他生在天津,長在臺灣,後來去美國讀研,當時他是香港科技大學電腦系的系主任。我們在教會聚會用普通話交流,也幫助了我們適應粵語為主的香港社會。當時香港聖經教會至少有30、40人吧。記得每次開始前大家都在會議室門前等著,一旦輪到我們,弟兄姐妹就趕緊擺放安裝音響設備;聚會一結束,同工就將音響設備拆開拉走。差不多到2000年年中,我們才搬到佐敦廟街的數碼廣場,第一次體驗長租的場地。

我當時其實還是一個嬰兒信徒。一路走來,神的啟示是漸進性的,你能接受多少,祂就餵你多少,非常奇妙。我記得紅影和我當時還參加了教會在尖沙咀YMCA時租主日崇拜时的收奉獻服事,收完奉獻後輪到我禱告的時候,心裡還是蠻緊張的。我們那時候就有了弟兄團契,每星期一的中午聚會,大多是中環上班的弟兄,當時好幾位教會長老都在弟兄團契,當然也包括後來成為教會長老的。我現在還非常享受週一弟兄團契的分享。记得當時我和红影还参加了PeterAlice家的夫妻團契,PeterAlice离开香港之后,我们又转到樊景立、姚青萍夫妇家聚會,记得当时的要求是夫妇年龄加起来必须100岁,才称得上“金色年华”(Golden Age)。

老戴牧師(我們都是這樣尊稱戴紹曾牧師)給我們教會很多的牧養,常來我們教會講道,後來搬到數碼廣場之後,還帶領主日學;老戴師母也有很多服事,很多年是教會的司琴。非常想念他們!他們的兒子戴繼宗牧師(我們都尊稱他為小戴牧師),還有小戴師母戴柯悅敏,都在教會成長過程中給予了莫大的支持。感恩神一路的帶領!沈運申、張介、Paul Carlier、胡膺期、詹崇新、陳建文、趙盛章、呂榮聰等等,在教會早期的運作、管理和帶領上,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。神一定不會忘記的!

還有莊明立牧師和莊師母,雖然莊牧師不在我們教會供職,但由於莊師母自1999年就在教會服事(2019年退休),他們夫婦對我們的幫助也是很大的。潘怡蓉傳道這麼多年來也一直在教會服事講道和主日學,還有教會的治理,她是中神的老師,接受靈命的餵養也比較多。當時教會好像沒有專職牧師,孫躍是2009年加入我們教會的,2015年1月按牧為牧師;尤其方是2020年加入我們教會的,2021年10月按牧為牧師。謝謝他們的擺上!

今天回頭看,深感教會這麼多年對自己靈命上的幫助是很大的。當時教會人少,相互間的交往比較密切,一對一、二對二的團契比較多。有很多往事,我記得不清楚了,加上自己長時間踉踉蹌蹌,感恩神用祂漸進性的啟示不斷地餵養我這個嬰兒基督徒,可謂潤物細無聲,也感恩神把这些灵命里的老师安置在教会里,牧养祂的羊群。我也參加過一些教會推薦的項目包括BSF(查經班)、HalfTime(中場再出發)、恩愛夫妻營、全新的你等,還有教會組織的短宣短訪、退修會、學人之家、學子之家、基要真理班等活動,這些經歷使我獲益良多。

二、神的奇妙帶領

聖經教會經歷了幾個重要的里程碑,如YMCA、廟街、北角、新光戲院、觀塘、上水、西環,所有這些里程碑,應該說每一次遷址都給我不同的感受,也深感神奇妙的帶領。

2013年搬出北角華匯中心是一次比較特別的經歷,給我留下的印象也很深,或許是因為我本人參與得多一些、介入得深一些吧。大概是2013年11月,華匯中心新的大業主委派律師洽談購買我們教會所擁有的27樓全層和20樓的3個單位,華匯中心管理處於當年11月實行訪客出示身份證登記,華匯中心立案法團也於當年12月在香港高等法院申請臨時禁制令,限制27樓人數不得超過辦公樓所允許的74人,限制20樓人數不得超過73人。那時我們聚會常常容納300多人,在福音如此興旺時候遭遇這樣的“刁難”,當時我是教會的執事之一,用義憤填膺形容我的心情還是蠻恰當的。

記得當時沈運申長老、張介長老、莊師母、胡膺期長老、陳建文長老、詹崇新長老,還有孫躍牧師、林念長老都在,都提醒我們大家不要抱怨,平靜地在主裡按照規矩辦事。最終聖經教會於2014年8月將華匯中心20樓和27樓物業賣給了大業主。今天看來,神就是用這樣奇妙、這種很難讓當事人接受的方式,帶領我們教會往前走。如今我們擁有3個堂分佈在港島、九龍和新界。當時人眼看不見,數年後回頭看時,才發現確是神的美意。真是奇妙!感恩神眷顧我們,願意繼續使用香港聖經教會!

現在西環堂正在覓堂,我堅信神必帶領。按照我心裡的感動,我希望西環堂依然在港大附近,第一,港大不會搬走,最起碼港大主校園不會搬走;第二,港大每年的內地生有幾千人,我總相信這是神建在我們西環堂旁邊的禾場;第三,這裡距離中環職場也不遠;第四,我當年學生時代和職場初期时就缺乏相同背景的同胞來給我傳福音,現在我們有這個條件,直接使用普通話,慕道友就在身邊,實在是一件美事。不过這是我的個人想法,神一定會帶領我們的覓堂團隊。

說到大学生,香港聖經教會的”學子之家”是2018年開始的,至今6年了,英文是Home for Mandarin Students。香港聖經教會一直有”學人之家”,2009年就開始了,至今15年了,英文是Home for Mandarin Scholars。無論是學人之家,還是學子之家,都是使用普通話。學人之家是佈道會形式,旨在用生動真實的資訊,推動慕道友對自己生命價值的思考。學子之家因為是為來港就讀的國內大學生量身定制的,形式上比較親善一些,有吃的、有玩的,也有機會讓學子們思考人生的意義,因為人的一生不只在乎吃喝玩樂。

2018年開始舉辦學子之家之前,長執同工擺上了很多的禱告,無論是在禱告會上,還是私下分享談論,都可以感受到大家對國內來港學生的負擔,特別是西環堂就在香港大學旁邊。我記得西環堂的一次策略委員會上,多位同工同感一靈,對神從國內帶來香港的內地生深有負擔,當時港大的內地生有上千人。我當年出國留學時,孤陋寡聞,連基督耶穌是誰都不知道;希望今天的大學生對自己的生命更有擔當。求神親自眷顧,也求神保守我們的澆水、撒種。應該說,現在的國內生比我們以前在物質上更富有,但是,錢多可以讓人學好,也可以讓人學壞;希望大學生們在主裡學習分辨。

三、展望未來

我从前是执业律师,一心放在工作上,有時甚至詢問自己是否必須去教會,但每当這種時候我總覺得心裡有一種不平安。後來為了克服這種不平安,就努力尋找一種自己心裡的平衡。如果工作的事情很迫切,我就會多花一點時間在工作上;如果教會的事情很迫切,我就可能擠壓工作,把時間放到教會這邊來。

《中場再出發》(HalfTime)在這方面給我的啟發很大。讓我看到我的神其實對我關照很多:我沒有花很多力氣,祂替我找到很好的客戶、很多的業務;工作中遇到困難,祂也替我扛了,給了我很多安慰;祂確實給了我賺錢的能力。所謂平衡,都不是靠人的努力能獲得的。很感恩,神讓我上班的時候還可以擔任教會的長老執事。

2020年年中我退休了,平衡的顧慮也少了許多。以前我買了很多屬靈的書籍,有些是存放在電腦裡面的電子書。從前在職時或沒有時間閱讀,或一目十行,現在可以細嚼慢嚥,閱讀的時候可以思想,思想的時候還可以做筆記,真好!

我常常把教會想像成一棵大樹,不但葉茂、廣傳福音,而且有根有基、堅立在聖經之上;另一個說法就是「向下紮根,向上結果」。我總覺得神非常顧念我們,祂把一批一批的普通話人群源源不斷地加添給我們。

聖經教會確實是一個流動性很大的教會,這可能是無法避免的。神就是將這樣的會眾給我們,也給了我們一個迫切感,讓我們在這些普通話人群居留香港期間紮根立基,然後把福音的種子帶到他們前往的地方,或者繼續在他們前往的地方紮根立基。

我曾是資本市場律師,「全面合理的披露」(full and fair disclosure)是資本市場合理運營的關鍵。我一旦想到國內來的學子,就會想到我自己從前的樣子。从前沒有人帮助把生命之道全面合理地披露給我,有些是重大誤導(material misleading),直接誤導聽眾;有些屬於重大隱瞞(material omission),通過隱瞞間接誤導聽眾。

我覺得神既然賜給我們香港聖經教會這個平台,我們就應該充分利用這個平台,將生命之道全面合理地披露給每一個來到香港的同胞。我認為全面合理的披露(full and fair disclosure)就是我們撒種、澆水的內容。

2025年1月4日

HKMBC